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和大型资源能源开发建设项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这些项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介入,指导选址选线,严格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有效减缓了不利生态影响。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格拉段跨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沿线穿越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湿地等不同的高寒生态系统,经过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边缘、紧邻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在选线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为保护好黑颈鹤栖息地,放弃了线路经由林周澎波方案,选择了相对增加投资的经由羊八井方案。
为最大限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条件、高原高寒植被、湿地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和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依托科学研究,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首次为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修建迁徙通道,达33处;首次成功地在青藏高原进行了植被恢复与再造;有效开展了冻土保护、湿地保护、景观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迁徙藏羚羊通过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
大理—丽江铁路
2001~2004年,在大理—丽江铁路大理段选线方案中,经多方案环境影响分析和比选后,最终采用了洱海东线方案。该方案虽然桥隧工程增加12.89km,主要工程投资增加4.38亿元,但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大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利于大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理接轨及线路走向方案
深茂铁路
由于地形所限,作为广东省首条直接连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与粤西地区的高铁线,深茂铁路需要从“小鸟天堂”景区穿行而过,“小鸟天堂”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栖息地,铁路距保护鸟类栖息地核心区域约800米,通过距离为2千米。为保护这一带的自然生态,环评提出建设声屏障,减缓影响,该铁路工程增加投资1.8亿元,建造了长达两公里的拱形全封闭声屏障,最大限度减少列车运行给鸟类带来的声光干扰,确保鸟类繁殖栖息不受影响。
深茂铁路 “小鸟天堂”景区段全封闭声屏障
浙江省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
曹娥江大闸工程是中国第一河口大闸,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审[2005]8号文批复同意浙江省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曹娥江大闸位于河口地区,分布有鳗鲡、鲻鱼、鲈鱼、鲚鱼等典型河口洄游性鱼类,工程建成后对鱼类洄游产生阻隔影响。为减缓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影响,环评提出设置过鱼通道,在大闸左侧堤防与右侧导流堤各设置一条鱼道,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并投入运行。曹娥江大闸鱼道工程为我国首例,对我国水利水电开发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开创意义。
鱼道建成投入运行后,开展了鱼道过鱼效果监测和评估,通过PIT过鱼效果标记试验,曹娥江大闸右岸鱼道的过鱼效率为71.05%,过鱼效率较高,鱼道过鱼效果显著。
鱼道外观
右岸鱼道进口
西藏自治区藏木水电站
西藏自治区藏木水电站是西藏最大的水电开发项目,也是雅鲁藏布江干流上规划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为了尽量减少对鱼类生存繁殖的影响,提出建设鱼类增值放流站和过鱼设施——鱼道,主要对巨须裂腹鱼、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双须叶须鱼、拉萨裸裂尻鱼、黑斑原鮡、尖裸鲤7种珍稀鱼类进行驯养、繁殖、科研、放流至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鱼道全长3.62公里、落差达67米,投资达2亿元,是世界海拔最高和规模最大的鱼道。高海拔的藏木鱼道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研究雅江鱼类洄游以及在确保沿江水电工程建设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生态规律上做出了贡献。
云南省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
2005 年6 月,《云南省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取得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复。
工程涉及众多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根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按“三同时”制度要求进行环水保总体设计,统筹布局环水保措施体系,创新性提出生态保护“两站一园”思路,并实施叠梁门分层取水,最大程度减缓了因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成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工程典范。
电站进水口叠梁门分层取水
珍稀野生动物救护站
珍稀植物园
观音岩水电站
观音岩水电站建设后,原有的部分裂腹鱼类、高原鳅类、鲇类等产沉粘性卵鱼类产卵场被淹没,适宜的产卵场所减少或消失,环评提出对自然产卵繁殖场所进行修复,实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栖息地修复
生态恢复
根据环评要求,这些项目实施了生态修复工作。
澜沧江上游高陡边坡植被恢复 金安桥高陡边坡植被恢复 糯扎渡珍稀植物园
大荒山风电场施工迹地生态恢复
梨园干热河谷生态恢复